产品中心
净水技术 【盘点】2024 IWA项目创新奖8个获奖“中国队”项目
来源:nba小九直播    发布时间:2024-11-07 09:57:09

  2024年8月11日至15日,IWA世界水大会暨展览会(WWCE)在加拿大多伦多成功举办,这是全球水务专业技术人员的盛会,涉及领域涵盖了整个水循环。IWA WWCE每两年举办一次,从2000年起已成功举办了13届,这一届的主题为“塑造我们的水未来”。

  按照惯例,项目创新奖(PIA)会在每一届IWA WWCE的特别庆祝活动上颁发,旨在表彰和促进水管理、研究和技术领域的卓越与创新。IWA于2006年发起了项目创新奖,共设有六个类别,分别为改变市场的水技术与基础设施,研发突破,治理、制度与社会企业,绩效改进和运营解决方案,卓越的项目执行与交付,数字水务。

  IWA对于每个类别都设置了三个奖项:金奖、银奖和铜奖;除此之外,在六个获得金奖的项目中还会选出一个最具有全球意义的杰出项目颁发创新大奖,这是最具含金量的奖项。北京时间8月14日上午,IWA隆重地宣布了今年的PIA获奖结果。在18个获奖名额中,我国共有8个项目获奖,包揽4个金奖、2个银奖和2个铜奖,其中的“激发技术与市场变革:中国污水资源概念厂”项目斩获IWA创新大奖,这是迄今为止中国项目首次获得IWA创新大奖。

  下面,就让净水技术小编带领大家来了解一下获奖的各个项目吧!(点击标题跳转了解详情)

  该项目由中国工程院院士曲久辉为首的六位专家(后扩展为九位)组成的“中国城市污水处理概念厂专家委员会”在2013年为应对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资源稀缺和可持续人类栖息地需求的紧迫挑战而提出,此愿景具象化为“水质永续、能量自给、资源循环、环境友好”四个追求,以水-能-质再生循环的理念代替高能耗、高物耗技术路线,推动污水处理厂升级成为能源工厂、水源工厂、肥料工厂,进而发展成为与城市和乡村全方位融合、互利共生的新型环境基础设施。

  概念厂事业创新构建了“水+有机固废双基础设施+区域深度定制污水厂建设”的商业模式,满足城市环境治理的共性需求,以及城市新空间开发和消费升级的个性需求,综合运用公私合营、特许经营、工艺技术授权、产品营销售卖等多种商业模式,提升基础设施运行效率和投资收益率。该模式已在多个城市成功推广,成为提升区域环境质量、构筑良性物质循环、助力碳中和实现的优秀生态产品。

  重新定义废污水处理技术—世界首个主流部分硝化-厌氧氨氧化废污水处理设施的设计、建设和运行

  北京排水集团与北京工业大学联合攻关二十余年,突破了城市污水短程硝化实现难、菌种富集培养难、稳定运行难等一系列世界性难题,自主设计基于厌氧氨氧化脱氮的变革性城市污水处理工艺——短程硝化活性污泥耦合固定化生物膜一体化厌氧氨氧化工艺(PNAAF),并在北京方庄污水处理厂成功实践。其中,一体化厌氧氨氧化区的总氮去除贡献率达到78.2%,与传统污水处理工艺相比,项目污水处理成本明显降低,能耗降低40%以上,运行成本降低25%以上。

  方庄城市污水厌氧氨氧化项目的成功建设与长期稳定运行,验证了基于厌氧氨氧化脱氮的城市污水处理工艺的可行性和工程优势,为城市污水处理提供了全新、高效、可靠的技术途径,广泛适用于新建或已建污水处理厂的升级改造,具有较高的可复制性和可推广性,将推动污水处理全链条产业升级,重塑全球污水处理行业新模式,促进碳中和与绿色可持续发展。

  “福州供水管网数字孪生系统”项目是国际上应用顶级规模、精度最高的供水管网数字孪生系统,建有供水管网GIS综合服务平台、大数据中心以及供水管网实时在线模型三大平台。实现对福州市主城区供水系统的实时模拟仿真,为城市供水管网实时分析、提前预警、风险管理、应急处置、优化调度、漏损治理提供决策支撑,助力福州水务快速定位并解决管网异常风险,提高调度的科学性和质量,提升供水水质,保障供水安全;明显降低管网运营维护成本与漏损率,实现节能降耗。

  疫情时期,香港采用污水监测的方法来寻找隐性患者。与其他几个国家只报告疫情情况不同的是,香港可以很精准地部署下一步的疫情防控措施。整个团队有400余人,环保署负责数据分析和规划,渠务署负责分析整个渠网系统并安排在渠网中抽取污水样本,香港大学的团队负责研发如何在污水中检验新冠病毒。通过在渠网不同的位置抽取样本,可以精准找出隐性患者的位置,从而有效抑制疫情的蔓延。

  疫情时期,香港采用污水监测的方法来寻找隐性患者。与其他几个国家只报告疫情情况不同的是,香港可以很精准地部署下一步的疫情防控措施。整个团队有400余人,环保署负责数据分析和规划,渠务署负责分析整个渠网系统并安排在渠网中抽取污水样本,香港大学的团队负责研发如何在污水中检验新冠病毒。通过在渠网不同的位置抽取样本,可以精准找出隐性患者的位置,从而有效抑制疫情的蔓延。

  黄孝河与机场河水环境综合整治PPP项目是湖北省首个入选全球基础设施中心项目库的项目,是湖北省重点项目,是武汉市”四水共治“头号工程。该项目打通了3050米地下浅埋“经络“,形成超大污水处理与循环系统,打造了华中地区第一条浅层污水传输隧道。项目采用国际先进的MBR膜过滤处理工艺,过滤孔径为0.1μm(头发丝的千分之一),设计处理规模为10万吨/天,是华中地区第一座全地下花园式净水厂。项目应用全国首个在线模型模拟智慧水务平台,通过物联感知、模型在线模拟、大数据分析,流域管理更加科学高效。两年来,显著削减两河流域溢流污染并助力武汉补齐城市安全韧性短板。

  针对传统巡检耗时长、效率低,构建物联网监测体系,赋予河道监测、“眼睛”,对河道水质、设备运、运营人员实时感知,实现了从人工巡检到智能巡检;平台结合历史数据、水质分析模型,应用AI分析为河道“护航”,实时监测偷排、藻类等水污染风险,及时预警并进行科学治水;结合气象条件和水文数据,智能分析并对洪涝进行预警,调度中心一键启动防汛应急程序,智能调度开闸泄洪;为打破数据孤岛,构建涉水数据共建共享体系,鼓励普通市民参与河道监督治理,利用微信“随手拍”,打造“全民护水”的新局面。

  该项目在经济部的辅导下与工研院携手开发,此创新技术着眼于解决水资源问题,应对台湾在碳排放控制方面的挑战,也尝试解决台水面临世代交替如何提升检漏人员专业方面技术的课题。系统投入开发经费达131万美元,利用先进的声学算法和深度学习技术,以及物联网与云端计算科技,在2020至2023年间,于84.5公里的地下管线万个漏水特征信号,并成功将漏水检测的准确率提升至80%以上。通过无线方式收集漏水声音数据,利用AI进行声学和振动信号的分析,系统整合了深度学习和支持向量机(SVM)技术,并通过物联网(IoT)进行事件识别和定位,实现自动化漏水检测,此项技术不仅提高了检测效率,还能迅速定位高风险区域,提升漏水抢修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