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中心
湾区观察化“邻避”为“迎臂”:广州高品质市政公用设施设计导则
来源:nba小九直播    发布时间:2024-12-19 20:29:05

  市政设施作为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韧性安全是保障城市运转的关键,但市政专业的特性易给周边市民带来关于身体健康、环境质量等方面的担忧,市政设施落地难、与城市发展需求不匹配等问题凸显,此外,市政设施类型众多,功能、规模形态各异,建设主体多元,

  近日,《广州市市政公用设施城市设计导则》正式对外发布,针对市政设施设计粗放、功能导向为主、邻避感强等问题,聚焦市政设施的安全、邻避、美观、共享,从设计通则、分区分项导则、重点片区细则三个层面进行导控指引,涵盖北部、中部、南部三大风貌分区,现代轴线、珠江景观、历史背景和文化、公共门户四大重点设计片区,给排水、电力等九大专业,对其安全、外观、功能多方面提出导控指引,指导广州新建、改造市政设施的规划、设计和建设。

  以“安全友好、和谐美观、绿色智慧”为原则,确定九大导控目标,提出市政设施的设计通则。

  综合考虑市政设施周边灾害的影响,以及对旁边的环境的影响,在设计中采取主动的保护措施。考虑市政设施对周边居民生活的影响,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

  左图:自绘;右图: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和广州供电局联合开展的变电站国际竞赛方案

  市政设施与周边建筑之间,一定要满足现行安全、环保等相关规定,明确保护对象与需求,根据现场环境和管理要求,合理选择相应的防护措施。

  市政设施考虑结合公共功能复合设置和用地集约化利用,实现环境友好。通过功能复合让市政设施成为城市积极的公共空间,可开放区域尽可能地向公众开放。

  左图:自绘;右图: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和广州供电局联合开展的变电站国际竞赛方案

  市政设施的风格、色调和材质应与旁边的环境、街区、建筑美观协调。结合场地的外部环境,优化建筑体量、建筑高度和布局,使建筑与环境相互协调。

  左图:自绘;右图: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和广州供电局联合开展的变电站国际竞赛方案

  注重大型独立占地市政设施的场地布局,与旁边的环境进行一体化设计。秉承“单体简洁”:中小型设施的建筑形态简洁大方,降低市政设施的高度,减轻设施体量对旁边的环境的影响。

  鼓励将小型设施结合街道景观环境、街道家具建筑风貌等要素有机整合。采用艺术性的设计语言,进行一体化造型设计。盲道、井盖、排水沟、地面标识等地面设施应选用嵌入式与铺装融为一体。

  市政公用设施规划设计宜考虑周边自然环境特征,保护区域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自然天际线、景观眺望视廊的完整性。尊重原有地形地貌,依坡就势,使建筑与自然有机融合。

  鼓励市政设施结合绿色屋顶、雨水花园、生物滞留设施、渗透井/渗透沟渠、植草沟等海绵设施进行设计。

  市政设施的设计与建造宜积极吸收新理念与新方法,使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展示多元包容、文化传承、面向未来的新时代特色,塑造符合新时代需求的市政设施风貌。

  建筑外观以“月光宝盒”的造型充分融入珠江新城核心景观带,采用水弹性城市、超静音等绿色环保新理念、新技术,市民可以参与电磁感应实测互动,通过对比家电的辐射数值,打消对变电站辐射的疑虑。

  水闸管理用房延续周边辛亥革命纪念馆的岭南传统建筑风格,水闸结合堤岸打造为公众开放的休闲公园,增强亲水性。

  垃圾转运站外立面造型简洁,以老城大榕树为灵感结合景观一体化设计,将消极元素隐匿于绿化之中,同时考虑环卫工人休憩需求。

  泵站改造融入水文化主题,以现代风格的白色穿孔板作为外立面改造材料,浪花造型现代简洁,并将科普展示与泵站自身的生产功能相结合,打造形效兼具的智慧水务驿站。

  市政设施的品质提升,促进了市政设施从“邻避设施”向“城市精神的展示载体”转变,使其更好地服务于人民,这不仅是城市发展的需要,也是提升城市韧性、应对未来挑战的重要举措。让我们一起努力,加强市政设施的建设与管理,为城市的繁荣与发展贡献力量!